本规范适用于实验室各类全自动洗瓶机的日常操作,旨在保障设备稳定运行、确保洗瓶效果达标,并规避安全风险,操作人员需经培训合格后上岗。
一、操作前准备
设备检查:开机前确认设备外观无破损,电源线、水管连接牢固且无老化泄漏;检查水箱水位是否在“最高”与“最低”刻度线之间,不足时补充去离子水或纯化水(禁止使用自来水直接加注);核查洗涤剂、消毒剂储罐液位,按需添加专用试剂(需与设备兼容,禁止混用不同品牌试剂)。
器具预处理:将待洗瓶子表面的明显污物(如残留试剂、固体杂质)用专用工具清理,避免堵塞喷淋臂;分类整理器具,确保同批次清洗的瓶子规格、材质一致(如玻璃瓶单独清洗,避免与塑料瓶混洗);检查瓶子是否有破损、裂纹,破损器具禁止放入设备。
安全防护:穿戴实验服、防滑手套,若待洗器具曾接触腐蚀性试剂,需额外佩戴护目镜。
二、操作中规范
装载器具:打开设备门,将预处理后的瓶子倒置放入专用篮架,确保瓶口朝下、开口对准喷淋臂方向,避免遮挡喷淋孔;瓶子需摆放稳固,间距均匀,防止清洗过程中倾倒;篮架推入设备时需对准轨道,轻推到位,避免撞击设备内壁。
程序选择:根据器具污染程度及材质选择对应清洗程序,如“常规清洗”(适用于轻度污染玻璃瓶)、“强化清洗”(适用于残留顽固污物的器具)、“消毒清洗”(适用于微生物实验用瓶);确认程序参数(如水温、清洗时长、烘干温度),标准程序无需修改,特殊需求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审批后调整。
启动运行:关闭设备门,确认门锁扣合到位后,按下“启动”键;运行过程中严禁打开设备门,若遇紧急情况(如异响、异味),立即按下“急停”按钮,断开电源后排查故障。
过程监测:通过设备显示屏实时观察运行状态,包括水温、水位、程序进度等,若出现“水位过低”“试剂不足”等告警,待程序暂停后按要求补充,禁止在运行中直接添加。
三、操作后处理
器具取出:程序结束后,待设备门自动解锁、内部温度降至50℃以下时,缓慢打开门释放蒸汽,再取出篮架;取出器具时轻拿轻放,检查清洗效果,未洗净的器具需单独标记后重新预处理,禁止直接二次清洗。
设备清洁:清理篮架及设备内部残留的污物、碎屑,用纯化水擦拭内壁;排空污水箱,清洗滤网(建议每日操作);每周对喷淋臂进行拆卸清洗,去除堵塞的杂质。
关机操作:关闭设备电源、水源,关闭洗涤剂和消毒剂储罐阀门;填写《设备运行记录表》,注明运行时间、程序类型、故障情况(如有)及处理结果。
四、特殊注意事项
禁止清洗未标注“可机洗”的精密器具(如容量瓶、移液管),此类器具需人工清洗。
若待洗器具接触过剧毒、放射性试剂,需先经专用无害化处理后,再用“特殊污染清洗程序”清洗,且需单独使用专用篮架。
设备长期停用(超过1周)前,需执行“空机清洗”程序,排空各水箱水分,关闭总电源和水源。